12月22日上午,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吕佩军介绍我市在推进制造业强市法治环境保障工作方面有关情况。
吕佩军介绍,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单独把法治建设作为专章论述、专门部署,并明确了“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任务。这都为我们推进法治要素保障,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链长制办公室统一安排下,我们认真落实“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坚持聚合力、借外力、激活力“三力齐发”,以法治引擎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资料图片)
一、积极聚合力,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
一是定“位”,组建要素保障组。法治环境保障组由市司法局牵头,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应急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卫健委、市生态环境部、市审计局、市城市管理局等9个部门组成,共有15名成员。主要负责推动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涉企政策法规,全力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依法平等保护企业和员工合法权益。市司法局明确了市委依法治市办秘书科作为联络科室,牵头推动法治环境保障组日常工作。同时确定了执法监督、律师、公共法律服务、备案审查等重要职能科室全力配合做好保障任务。
二是明“责”,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为了解法治环境保障组职责定位,我们根据《2022年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制定出台了《聊城市产业链链长制法治环境保障组工作规则》,明确机构设置、主要职责、成员单位及分工、会议制度等6个方面17条具体事项,实现“职责明确、分工具体、协同高效”的内部工作格局。
二、善于借外力,构建一套科学评价体系
一是科学化搭建评价体系。围绕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关注的法治、成本、便利化问题,出台《聊城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评价指标体系(2022)(试行)》,解决了“法治化营商环境是什么”“部门需要干什么”“企业发展要什么”的问题,有效规范、引导、评价和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二是系统化制定考评内容。聚焦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领域市场主体关切的重点和难点,将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内在要求分解、细化,形成涵盖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内容涉及涉企政策制定、行政权力运行、司法公正高效、社会治理协同、组织保障机制各个领域,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三是精细化落实评价。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常态化、系统化的评估工作,综合运用全面自查、座谈调研、网络抓取、社会调查等方式,为全市各级各部门画好法治化营商环境“自画像”。截至目前,共发放调查问卷1万余份,评估工作有序推进。
三、突出激活力,推出一系列优化工程
一是从供给侧着手,打出政策“组合拳”。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围绕涉企政策出台、优化政务服务、规范监管执法、净化市场环境、加强法治保障等方面,部署18方面36项具体工作,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多方面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法治保障。目前,全市共开展法治活动200余次。
二是从产业链发力,当好企业“护航员”。实施“法企同行·护航民营企业发展”公益服务活动和“百企法治体检”工程,探索建立企业法律服务专员制度,组建12个专项法律服务团队,开展“法律进企业”“法律进协会”等活动,共为620余家企业进行“法治体检”,发现问题690余个,提出法律指导建议390余条。
三是从服务上转变,送上法治“大礼包”。将11月确定为优化营商环境法治宣传月,通过集中学习、媒体解读、宣传基层行等活动送上法治“套餐”。共组织各类法治营商环境宣传100余场,发放宣传材料2万余份,覆盖10万余人。创新开展“沉浸式”涉企服务,打造“亲清会客厅”,实现政企零距离对接。今年以来,共开展活动11次,受到企业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