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的邵学仁慢慢走出来,对好心邻居连声道谢。12年前,他的儿子生病不幸去世,留下了10多万元的外债。这些年来,老夫妻为还债,开了一家简陋的杂货店,微薄的利润和老人家的残疾补助都用来还债了。十多年过去,老夫妻俩肩上仍有3万元的欠债。
凄凉的晚年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孤独,还有病痛。而支撑他们走到现在的,是两个字——“诚信”。
老邵的杂货铺随着顾客的减少,空置越来越多。
还债,这个念头支撑他们度过最艰难时光
“我们自己是党员呀,应该的。日子也还过得下去,不能开口向政府和社会要东西。”淳朴的邵学仁头发花白,体型清瘦。这些年来记忆力锐减,啥事儿也记不住,家里的事情都需要老伴沈秀英一手操办。但他还清晰地记得在部队的日子,和自己入党的时间——1961年。
邵学仁和妻子生育了一子一女,子女都分别成家立业。但儿子30多岁时突发重病,肌肉渐渐萎缩,连手指也没法动弹。年过六旬的邵学仁拼着一口气,到南京打了几年工,凑钱为孩子治病。
“没办法了,他身子到最后就完全没法动弹了,好在还多活了几年。”邵学仁告诉记者,从病发到去世这六年的时间里,儿子的力气一丝丝离开身体,到最后已经完全没法生活自理。在这期间,朋友资助了1300多元,让儿子开了一家杂货铺。儿子平时呆在柜台里,身体还能动弹时能收银,也算有点收入。
2006年,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压了下来。随着老邵儿子的去世,这个家近乎垮了。儿媳伤心过度,不久后也撒手人寰,留下一个上中学的孙女。沈秀英接连哭了好几天,在那之后视力渐渐变差,到现在也几近失明。沉甸甸的担子,都压在了邵学仁身上。
“当时我们也不想活了,本来想老两口都喝个(农)药,跟着他们夫妻俩死了算了。但家里还有十多万债务。”“还债”这个念头,支撑着邵学仁夫妻俩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也成为了他们到现在还在奋斗的最大动力。
老邵夫妻俩的债主里,大多数是亲朋好友。他们知根知底,晓得老邵活得不容易,又没有经济来源,都不会主动上门要债。有的体恤他们艰难,提出来不要他们还钱,但被他们拒绝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所有的债务,一笔笔都记在老两口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