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底,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第一次收到关于基础医学院院长李红良团队学术造假的匿名举报。8个月后,武汉大学经过内部调查后认定该团队不存在伪造科研数据的行为。始料未及的是,原本以为尘埃落定的事情在1个月后再起波澜。
1月18日上午,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在接到匿名者“H”举报数月后,最终推送出文章:《“千人计划”专家举报武大“长江学者”论文涉嫌造假|调查》。文章中称,H举报他所发现的李红良的两篇论文(均发表在影响因子超过30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涉嫌造假,相关猴子实验周期远没有达到论文中声称的30周和32周的时间,而且实验中十分关键的肝脏门静脉注射的猴子数量也不够。H提供了据信来自李红良实验室的相关实验记录作为佐证。
同系武大教授、“千人计划”专家举报“长江学者”,这些信息让这件突然公开的曾经的“学校内部举报”在学术界及网络上快速传播。武汉大学和李红良团队在沉寂一天之后,选择在1月18日深夜通过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发声。
发声顺序则是: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率先发布声明,称将再次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和评判;随后李红良团队发布三则声明,提供自制的猴实验关键节点流程图及具体文字说明、附有论文投稿及回修截图的关于猴实验实验周期的说明、实验用猴数量的说明。在发布李红良团队的第一则声明之后,武汉大学官微还穿插推送了《中国科学报》对李红良的独家采访。
上述独家采访中李红良除表述和声明中类似的内容之外,同时表示“举报者只是获取了全部猴子实验过程中的零星的实验记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推测”。武汉大学新闻发言人李霄鹍在这篇独家采访中则选择公开了H的身份,系武汉大学“千人计划”学者霍文哲。
校方、被质疑团队、媒体,三方在同一个时间段密集发声,让舆论一度出现“举报者被打脸”的倾斜。然而,在武汉大学二次调查尚未有结论之前,仅凭目前公布的自制流程图等材料,是否可让李红良团队自证清白?
1月19日,澎湃新闻采访了多名长期接触动物实验的科研人士,观点大致相同:重要的不是声明,声明是主观的,相比复杂的重新制作声明,已有的原始记录更直接可信。也就是说,“有原始记录才能证明目前用来澄清真相的自制流程图的真实性。”
实验动物“理论上非常严格”
李红良团队此番被质疑学术造假的两篇论文于2017年2月及5月发表在《自然-医学》,分别是《靶向CFLAR改善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和《多泡体调控蛋白Tmbim1通过靶向Tlr4的溶酶体降解改善小鼠和猴子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质疑点集中在动物实验部分,包括试验周期不足及动物实际所用数量和论文不符。
谈及动物实验,多名人士均表示,“理论上来说,动物实验有非常严格的管理条例。”一名教授提到,“学校有动物实验中心,实验人员都要经过培训,有许可才能进动物实验中心,学生操作也都是规范上岗的。所有动物都是规范管理的,同时还要符合伦理。”
另一名研究员长期接触动物实验,他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同样表示,“动物实验各中心的管理规则体系都已经建立,从小鼠到猴子等都有相关条例,做实验的人也要事先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实际上,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自1988年起就发布《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最近的第三次修订是在2017年3月。该条例对实验动物的管理工作进行了各环节的严格要求,包括动物引进、饲养、检疫和传染病控制、应用所要具备的资料等。
正是在这种严格的管理体系之下,动物实验的原始材料,也就是所使用到的动物在每个环节都会有记录,甚至死亡原因都要详细记录在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为后续查证提供了方便。一名在某医院做博士后的博士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理论上来说,尤其对在国内使用比较少的猴子这样的大动物来说,动物实验数量是不太容易造假的。”
目前,国内动物实验最普遍的动物模型是小鼠、大鼠,其次为兔子,而猴子、猪这样的大动物相对而言成本更高。据悉,每只猴子的购买成本基本都要上万,而普通小鼠则仅为几十元。不过,猴子凭借其和人类更加接近的优势,在科研结论上更具说服力,想要发表较高影响因子文章的团队因此也会选择猴子作为动物模型。
声明不能作为证据
“声明看不出什么问题,但也不能说明没有造假。声明是主观的,重要的是原始实验记录,如果拿不出原始记录,至少可以说明团队是不规范的。”前述教授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如是表示。
在李红良团队声明中的这份自制流程图,依次罗列了受质疑的两篇论文中猴实验关键节点流程图。从这份流程图中,该团队似乎针对周期不足的问题提供了反驳依据:2016年3月17日-26日及对50只食蟹猴肝组织开腹活检,第一次经肝门静脉注射AAV8,此时间节点记为“0周”,而不是举报者所说的2016年5月6日。如此一来,截至两篇文章第一次完成回修,均能分别达到30周和32周。
另外,研究团队对用猴数量也作出文字说明,研究团队于2016年2月26日购买食蟹猴50只,3月2日运达武汉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两篇论文实验组及对照组总计用猴32只,其余18只为其他课题所用。最终实验数据来自于32只动物中的26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