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冬末的一个早上,天有点冷,因为下了几天的雨,这天虽然阳光明媚,但泥路上依然湿漉漉的。在沿着洞口水库边上的黄泥巴路上,一行男男女女正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着。
大多数人的脚上都穿着高筒胶鞋,有的提着锣鼓,有的扛着木杆,有的拿着棕绳,还有两个人的手里各握着把唢呐,走着最前面的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肩上扛着一面旗杆,最后面的那位男人正推着一辆永久牌载重自行车 ,自行车的正前方绑着一朵大红花 ,一看就知道这行人要去水库上面的那个村子里迎亲。
快到村口的时候,那些人突然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精神抖擞。走在最前面的男孩子两手握紧旗杆,将旗帜高高举起,红旗呼啦啦迎风飘扬。后面的人有的敲着锣,有的打着鼓,有的拍着镲,咚咚锵锵,热闹非凡,唢喇手咿咿呀呀地吹将起来,其余的人也都昂首挺胸,兴高采烈地跟着队伍走进了村子。
(资料图)
当迎亲的队伍来到新娘家门口时,在得知进屋需要“三吹三打”之后,他们就从新娘家的厅堂再到村里的祠堂之间,来来回回地吹吹打打走了三个回合,然后新娘家的主人才放起了鞭炮,双手抱拳欢迎接亲的队伍进屋里喝茶用餐。
厅堂隔壁的房间里,新娘正抱着自己的母亲在哭哭啼啼,偶尔有亲戚朋友或者同村人来送“眼泪钱“。
听老人们讲:新娘在出嫁那天,哭嫁是一门艺术,口才好的新娘随机应变,见机应对,就会有更多的收入。比如说进来的是一位政府人员,新娘就会哭:“对面哥哥一条龙,工作顺利又轻松,年年工资往上涨,马上就有大官当。”
要是进来一位学生哥,新娘就会哭:“弟弟读书很勤奋,门门功课一百分。”
如果是一位庄稼汉进来了,新娘就会哭:“某某哥哥吃得苦,种田打谷好能手,风吹雨晒几十年,从来不去外面赌。”
要是一位姑娘进来了,新娘就会哭:“妹妹年轻又标致,心灵手巧好心思,哪位郎君看上你,幸福美满一辈子”。
如果是位婶婶进来了,新娘就会哭:“婶婶勤劳又善良,照顾老小洗衣裳。屋里屋外干干净,夫妻恩爱好榜样。”等等,将自己的应变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迎亲的人吃完饭休息一会之后 ,就准备迎亲了。新娘由自己的舅舅或者其他亲近的人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和锣鼓声中抱着来到祠堂,放坐在早已经准备好的自行车上,旁边由几个接亲与送亲的姑娘扶着。
祠堂里的家具也已经摆放妥当。梳妆台、包角箱、大衣柜、小衣柜、写字台等等一应俱全。写字台上面摆好了镜子、花瓶、摆钟、茶具、牙刷牙膏等等,而且用红绳子按正常的摆放位置绑稳固定好,以免抬的时候摇摆不定。
衣柜里塞满了新做的棉被、毛毯等等。包角箱里装满了亲戚朋友送的糕点,有兰花根、麻稣豆、冬瓜条、陈皮,酱姜之类的。
其实在我们永新,那时候的陈皮,酱姜可谓是最好的小吃,所以迎亲的队伍里,经常有人在半路上撬开箱子偷吃,就算到了男家发现之后,因为是大喜之日,所以也不会去追究,大家都知道好日子需要皆大欢喜。
一切准备就绪,突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唢呐声声,推着新娘自行车的男人正准备往外推,突然被后面送亲的几个姑娘拉住,然后放松,又拉住,又放松,这样反反复复地推拉了三次,自行车才缓缓地被推出祠堂,向着新郎家的方向出发。
后来才知道:原来新娘在出门之前来来回回推拉三次,是暗示新娘对故土的留念,对娘家的一种恋恋不舍。
迎亲的队伍缓缓而行,最前面由举着红旗的少年带路,坐着新娘的自行车走在红旗的后面,旁边簇拥着好几个姑娘,再后面就是由每两个人用横杆竖杆捆绑好抬起的大衣柜、小衣柜、书桌、箱子等等。
队伍的最后面就是新娘家里跟随过来的亲人,他们要跟着队伍观察一段路程之后才原路返回,以确保新娘一路平安。
如果在同一条道上迎面遇上同样接亲的队伍,要是遇见不通情达理的人,那就麻烦了,两家互不相让,各自攀高。有的让新娘站在自行车坐垫上,有的让旗手高举红旗爬上山去,甚至一些人还会大打出手,都想一比高低,不想低人一等。再后来,随着移风易俗文明思想的改变,这样的事情就再也不会出现了。
一路风尘仆仆,吹吹打打,迎亲的队伍大都会在下午时分到达新郎家里,经过轰轰烈烈而有点繁琐的结婚仪式以后,又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唢呐声声,最后新娘新郎双双入洞房。
时光的河流潺潺,大自然的春天永恒,虽然之后的结婚仪式大有改变,陪嫁的嫁妆也层出不穷,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婚娶历史渊源流长,人类繁衍不息,欣欣向荣。
-关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