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李煜到底是怎么死的?
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亦为五代时出色的词人。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锺隐。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南唐元宗李景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二、唐玄宗是怎么死的?
肃宗本就对玄宗心怀猜忌,加上奸相李辅国的挑拨,对玄宗更是冷漠少礼。实际上在肃宗的默许下,李辅国先是将兴庆宫中的300匹马取走290匹,只留下10匹;又将玄宗连骗带逼地转移到太极宫,以便监控;最后又把几十年的贴身宦官高力士流放到巫州(今湖南黔阳县)。唐玄宗在这样的环境中,更觉寂寞,凄凉,他整日郁郁寡欢,连饭也越来越吃不下了。上元三年(762年)四月五日,唐玄宗死在长安太极宫神龙殿,享年77岁。后人有诗形容他的晚年说:“南内(指兴庆宫)凄凉西内(指太极宫)荒,淡云秋树满宫墙。由来百代明天子,不肯将身做上皇!”
三、李弘是怎么死的
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太子李弘来到东都,住在合璧宫,病情猛然开始恶化。四月二十五日,死在倚云殿。李弘暴卒,时人多认为是武后毒杀他,但有说法是他因本来就病弱而早夭。 高宗对此悲痛欲绝,大病了一场,破例追赠李弘为“孝敬皇帝”,从而使李弘成为唐代第一位死后追封为皇帝的太子。高宗悲痛万分,将他葬于恭陵,而且使用皇帝之礼举办后事。 传统观点 依据《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等历史文献记载,认为李弘是 被母后武则天鸩杀 的。其理由是:一,李弘深得父皇高宗的钟爱,立为太子后,仁孝谦谨,礼接士大夫,中外属心。时高宗出幸东都,尝命李弘留京师监国。咸亨四年(673)八月,高宗因病还令李弘受诸司启事,实习朝政。这一切表明,高宗虑及自己身体不支,有禅让太子之意。而武则天眼见儿子长大成人,又很能干,有碍自己夺取王位,故派人把李弘鸩杀了。《旧唐书》卷—一六《承天皇帝倓传》曰:“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孝敬。”是有道理的。二,李弘与武则天之间的确有矛盾,主要反映在两件事上:第一件事发生在咸亨二年(671),时李弘留在长安监国,发现宫中幽闭着他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姐义阳、宣城公主,她俩为武则天情敌萧淑妃所生,此时已是三十多岁的老姑娘了。李弘怀着恻隐之心,奏请父皇恩准她们出嫁,岂料这事违背了母后的旨意,武则天非常气愤,马上把两位公主许配给了卫士。由于太子奏请数迕旨,最终失爱于母后。第二件事是太子选妃未能如愿。原来,太子妃初选的是司卫少卿杨思俭的女儿,望族出身,书、香门第,又有殊色。可是,就在定下婚期后,姑娘竟被武则天外甥、韩国夫人子贺兰敏之“逼而淫焉”,婚事被荒暴地破坏了。这就造成李弘同母后娘家人的宿怨,加深了母子感情的裂痕。李弘对抗武氏家族,武则天当然不会容忍。 现代观点 然而,现世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李弘并不是武则天杀害的,而是 死于肺结核病(古代称痨瘵) 。其根据是:一,有关鸩杀李弘的记载,以《唐会要》和《新唐书》最肯定,但两书晚出,所据或为后世的传说,或为间接的史料,并不能作为武则天鸩杀李弘的直接佐证。宋朝史学名家司马光称:“《实录》、《旧传》皆不言弘遇鸩。”显见“鸩杀说”值得怀疑。二,李弘奏请出降萧淑妃之女,尽管不合母意,但这一举动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威胁武则天当政的地步。实际上,武则天闻讯只是“即以当上卫士配之”了事,根本没有结怨杀子的理由。况且,李弘奏请事在高宗咸亨二年,距离他的死期上元二年,隔四个年头,武则天不会记恨四年才想到杀子。三,武则天自高宗显庆五年(660)就已参预百司奏事,大权在握,时称“二圣”。太子李弘即使监国,也难以构成对武则天的威胁。四,早在咸亨二年,李弘就因痨瘵缠身,不能胜任监国重任。时隔四年,当他死后,高宗在《皇太子溢孝敬皇帝制》中说,李弘自立为太子后就染上痨瘵,又接受父君之命,带病理政,以致操劳过度,使旧病加剧,最终病卒。很清楚,李弘是痨瘵恶化而死。五,对于武则天来说,她虽不一定精通医术,但痨瘵是不治之症应是了然于心的,没有必要去加害一个将要死去的亲生儿子。事实上,李弘死后,武则天曾用写经造功德的形式为他祈福,表达了内心的哀伤。 [2]
四、南唐后主李煜的怎么死的?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被称为“千古词帝”。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甚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词、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公元978年七夕,当李煜在其42岁生日那天与后妃们聚会,写出脍炙人口的《虞美人》时,宋太宗再也不能容忍,赐毒酒毒死李煜,又虚情假意封李煜为吴王,以王礼厚葬于洛阳邙山。并请原南唐旧臣为李煜写了墓志铭,自己也特诏辍朝三日,以示哀悼。
五、李旦是怎么死的?
额.非正常死亡!
六、李煜是怎么死的?
_阅读有感2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首《虞美人》成了南唐亡国之君李煜的绝命词。李煜被虏降宋到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封他为违命侯。最初倒也相安无事,但后来却被宋太祖的弟弟太宗毒死了,许多书上都是这样记载的。但对李煜死的具体情节上,却各说不一。 最近看了几篇关于李煜所写词的解析上,对他的死就有不同的注释。 一种注释:据说,李煜写好这首词‘虞美人’后,在他生日的七月七日晚上,于其所在的寓所里宴饮奏乐,命歌伎演唱他的新作,声传于外。后来宋太宗(赵光义)知道了此事,认为他怀有故国之思。于是,就命秦王赵廷美赐他‘牵机药’,将他毒死。 在同一本书的另一首词的注释里,却有更细致的描写:原来,在宋日见强大,大有灭掉南唐之意时。李煜在奸臣徐铉之流的蒙蔽下,终日享乐、玩物丧志,不思救国之道。中书舍人潘佑见国势日衰,七次上疏,极论时政,指责大臣将相失职应杀、李煜庇护奸臣是亡国之君。李煜见了很生气,在徐铉之流纵恿下杀了潘佑和另一个好提意见的李平。后来,李煜知道错了,但后悔已来不及了,最终李煜成了违命侯。后据王某人的《默记》中记载说,徐铉也降宋,初官给事中。一天宋太宗让他去看一看他的前主子,徐铉真的去了。李煜见了他,拉着他的手大哭一场,随后坐下来,一句话不说。最后忽然叹了一口气说:“我后悔杀了潘佑、李平。”用意很明白,徐铉当然听懂了。回去就向宋太宗汇报了。其结果,就是将李煜毒死。 两种注释,一个死法。但觉得一本书里两个说法,总是不太好。 最近,又看‘中国通史’中对李煜之死是这样描述的:南唐后主李煜降唐,被押送汴梁。赵匡胤对后主颇为优待。后主由尽情享乐的国君一变而为亡国俘虏,心情十分忧伤,每天以泪洗面度日。…在‘虞美人’中,他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据说,宋太祖的弟弟太宗看了李后主的词,很不放心,用毒药把后主毒死。 这一种说法和前面第一个说法虽略有不同,还是相近的。看来李煜之死肯定与他写‘虞美人’有关,但宋太宗要毒死他也不是仅此原因。 其实,对于这些‘据说’之类的注释,不如不说。 还是‘词海’的注释就写的好,它在注释李煜的条目里是这样写的:“公元975年宋兵破金陵,出降,后被毒死。”也不说是因为‘虞美人’,也不讲是徐铉汇报,因为这些‘据说’只能当故事听。‘词海’是严格的工具书,当然不能把‘据说’搬上去。
七、安史之乱后的唐玄宗是怎么死的
至德二年(757年),随着安禄山被杀,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长安,居兴庆宫(南内),称太上皇。晚年李隆基茕茕独处,形影相吊,忧郁寡欢,于宝应元年农历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病逝,终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