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一、清朝皇帝死后哪些妃子要陪葬
清朝和之前的朝代不同,没有规定需要妃嫔陪葬,但是帝王在临驾崩前可以选择妃嫔陪葬,当然这种情况少之又少,另外就是像多尔衮的母亲大妃阿巴亥,是被皇太极等人强迫陪葬,这种情况也是少数。所以说,清朝差不多已经没有什么所谓的陪葬习俗了
二、古代君王死了妃子陪葬
一般来说皇帝死后没有子嗣的妃子都要陪葬,尤其是皇帝生前宠爱的妃子,一方面是因为封建伦理道德认为皇帝生前那么宠你,那他死后你去陪伴他,照顾他也是应该的,甚至是你的福气,另一方面是皇帝死后一般来说都是皇后说了算,你想以前让皇后收了多少的气,现在她掌权了,能有那些宠妃好果子吃么,自己又没有一男半女可以依靠,还不是任人宰割啊。皇后之所以不用是因为她是皇后,是所有皇子的嫡母,以后无论谁当皇帝,她都稳稳当当地坐稳皇太后的位置,还担负着辅佐朝政的任务,自然是例外
三、古代皇帝驾崩,不是所有的嫔妃都要陪葬吗?为什么日后会有皇太后的存在?
不是的,从明朝后期开始就废除了这个残忍的制度。在之前皇帝驾崩前会选择一些妃嫔为他陪葬,也会有很多宫女、太监陪葬。一般来讲未有所出的(未生子)的都要被殉葬。皇帝死后皇后可挑选嫔妃殉葬。。。皇后是不用陪葬除非她自己自愿殉情但是那个可能行呢。。。; 皇后是得罪不得!
四、雍正泰陵为什么没有被盗
如今雍正和他的后妃仍然躺在保存了270年无缺如初的泰陵地下宫殿里。 ...挖了一半忽然发明没有被盗所认为了保护文物就不挖了 ...因为当时的考古技巧不敷...
五、苏轼妙言拒友的故事
1057年,22岁的苏轼和19岁的弟弟苏辙在其父苏洵带领下进京赴试,在仁宗皇帝举行的殿试考试中,双双考中进士,名震京师,可谓少年得志。当时的大文学家、宰相欧阳修在读到苏轼的文章时说:“看他的文章,我的汗都快下来了,再过三十年,就没人知道我了,而只知道他了。”仁宗皇帝更是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儿孙选了两个好宰相。” 苏辙和苏轼兄弟俩都是京官,苏辙任尚书右丞,苏轼任翰林学士丞旨。有一个人同他们是旧交,想求取官职。他在苏辙那边呆了很长时间没有如愿,便满怀希望转到苏轼这边来。他说:“我很想在翰林学士院谋个职,请你帮忙说几句话。”苏轼未置可否,却讲起了故事:“过去,有个穷得叮当响的人去盗墓。棺材里坐着个赤条条的人,他对盗墓者说:我是汉代的杨王孙哪!临死的时候,我嘱咐儿子实行裸葬。所以,没有钱周济你呀!盗墓的又花了好大力气掘开另一座坟,里面的人打扮像国君。死者自我介绍:我是汉文帝。驾崩之前,我留下遗诏叫臣下不要用金玉财宝陪葬。这里连器皿都是陶制的,你能得到什么呢?盗墓者见旁边还有紧紧相连的两座坟,便掘开了左边的那座。死者皮包骨头,眼珠深深地凹在眼眶里。他说:我是伯夷,你没有听说吗?我是饿死在首阳山的,你想想看,饿死的人身上能有分文吗?盗墓的还想挖右边那座坟,伯夷好心相劝:那是我的哥哥叔齐。我这个做弟弟的瘦成这个样子,他还能像个人吗?” 苏轼拿这个故事作比喻:伯夷是苏辙,叔齐是自己;苏辙满足不了你的要求,我苏轼就能满足吗?还是不要张口吧!朋友会意,竟忍不住笑了起来。;
六、有谁知道汉高祖刘邦墓的墓的具体情况?
长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约20公里的窑店镇三义村北。长陵又名“长山”,是汉高祖刘邦的陵墓。刘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年),字季,沛县(今江苏沛县)人。秦末率沛县子弟三千抗秦,后称帝,建立西汉王朝,是中国第一位“以布衣提三尺有天下”的皇帝。长陵的陵址选在咸阳原的最高点,即秦咸阳宫的旧址之上,远望就像是山峰兀立,气势雄伟。南与未央宫隔河相望,北倚九山,泾渭二水横贯陵区。在此可俯瞰长安胜景,自古以来就是关中著名的枢纽要地。1970年~1976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长陵进行了全面的勘查,发现了大量的实物遗存。长陵是汉高祖刘邦和皇后吕雉的合葬陵墓,陵园遗址至今尚存。陵园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900米,西墙的正中发现了一座宽23米的城门遗址。西城墙的地面上至今还保留着一条长600米、宽6米、高3米的夯土遗迹。陵冢位于陵园的南部,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相距约250米左右。高祖的陵冢呈长方形覆斗状,高32米。在陵园的西北角、西南角、东南角和沿南墙一带有六处大型的寝殿遗址。长陵以东是陪葬墓区,绵延达15里。根据史书的记载,萧何、曹参、张耳、田蚡、周勃父子等功臣贵戚大都陪葬于此,唐代诗人唐彦谦有诗云:“长陵高阙此安刘,祔葬累累尽列侯”,这些累累连绵的坟冢,从某种角度再现了汉初文治武功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