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一、如果说,项梁不那么早死,那么?
如果项梁不死,刘邦只是他的一个小弟而已根本不可能和项羽争天下的结局,但是项梁是被章邯搞死的,而项羽打败了章邯。所以也是个巧合但是个人认为历史没有假设。如果项梁没死,我估计他会拥戴楚王或者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是杀了楚王,也不会有楚汉争霸的局面
二、项羽的弟弟项庄是怎么战死的
秦始皇横扫六合,项羽的祖父项燕和项氏一族基本战死在沙场,族内就项羽和他叔叔项梁跑出来,至于项庄、项伯等人不过是老项家的分支。他老子项超这个人没什么太大名声,应该是和项燕一起死的时候太过年轻而英年早逝了,他留下最大的遗产就是项羽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儿子,而他也因为自己的父亲(项燕)、弟弟(项梁)、儿子(西楚霸王项羽)而留名于史。
三、项羽死时多少岁?
公元前233-公元前202.大约31岁!
四、百度知道虞姬去世的时候有多大,项羽为什么死了?
虞姬年龄应该在25左右。项羽(前232-前202)30岁。虞姬 (?—公元前202)。按《史记》、《资治通鉴》载,项梁杀人避祸携项羽由下相奔吴中,即今日苏州地。虞氏为会稽郡(秦末置春秋吴、越地域为会稽郡,以吴(今苏州)为郡治)吴中望族。项梁叔侄在此结交江东子弟。虞姬,慕项羽英名,嫁与项羽为妻,陪伴左右。抑或可以说是项羽有幸淂识虞姬,得此佳人,共谱华章。 前二〇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即大泽乡起义),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此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带领八千吴中(指春秋吴国旧境,即今上海市、江苏南部及浙江嘉兴市东北部)男儿反秦起义军,登上了历史舞台。孔子主张“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于此而往,则自婚矣。”前209年,项羽23岁,项羽成名后,还没有起义前与虞姬相识。按照女子嫁人年龄,项羽最晚23岁认识虞姬,虞姬十五岁,那二人差8岁。项羽成名估计二十左右。两人相差5岁左右。所以虞姬年龄应该在25左右。项羽之死:不用人谋,只求武力经营天下,众叛亲离,垓下决战,被迫退至乌江岸,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
五、项庄是怎么死的
项庄,西楚霸王项羽的弟弟,作为项羽麾下的武将一直追随项羽南征北战,最后在乌江边战死.《史记 项羽本纪》里对于这个人物提得很少. 项庄是故楚大将军项燕的第三个孙子,而项羽是项燕的二孙子,项庄跟项羽是兄弟关系,至于是不是同母亲兄弟就不得而知了,这兄弟二人都是由叔父项梁带大的.
六、楚汉时期的项庄是怎么死的
这个我不是很清楚 但1楼和6楼 说的肯定不对 既然项庄是站在刘..那边的怎么可能和项羽一起战死乌江 估计应该是以后老死的 吧
七、项羽死时多少岁?
项庄,西楚霸王项羽的弟弟,作为项羽麾下的武将一直追随项羽南征北战,最后在乌江边战死.《史记 项羽本纪》里对于这个人物提得很少. 项庄是故楚大将军项燕的第三个孙子,而项羽是项燕的二孙子,项庄跟项羽是兄弟关系,至于是不是同母亲兄弟就不得而知了,这兄弟二人都是由叔父项梁带大的.
八、项梁墓到底在哪
位于县城东北2公里的堌堆刘庄村南。项梁,秦末战争中著名反秦将领,楚名将项燕之子,霸王项羽之叔父。项梁曾因杀人而避居吴中(今江苏苏州)。公元前209年,陈涉揭竿起义,项梁、项羽斩会稽(今浙江绍兴)郡守,举兵响应。项梁借楚将声威,节制起义军各部联合反秦。他自号武信君,在定陶、东阿一带屡破秦军。由于连打胜仗,项梁开始骄傲轻敌,秦将章邯乘机来攻。公元前208年9月,项梁与秦军大战于定陶,兵败身死,就地埋葬。 左山寺 位于马集镇郭庄村南300米处。据《山东通志》载:“山南即旧州治(左城),岗阜连属。林木交映。”当年寺院高大宏伟,古树参天,林木成荫,风景宜人。春秋左丘明父葬于左山,后人有“前贤磊落在春秋,爽气葱茏耀帝邱,太史已随山木古,残阳犹照左山头”的诗句。“左岗林樾”也成为定陶古八景之一。
九、“……大破秦军,斩李由。还攻外黄,外黄未下。项梁起东阿,西北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
我这本是上古社05年一版,在29页。对照书,夹注不录:“沛公、项羽攻定陶,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军,斩李由。还攻外黄,外黄未下。项梁起东阿,西北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吕先生这段话出自《史记 项羽本纪》。注意标点,这里用的是分号,“项梁起东阿,西北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是为了引出接下来那句“益轻秦,有骄色”,“项梁起东阿,西北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这部分其实就是对前文的重复。接下来就是项梁轻视秦,拒纳宋义的建议。李由只有一位,是李斯长子,“丞相长男李由为三川守,楚盗陈胜等皆丞相傍县之子,以故楚盗公行,过三川,城守不肯击。高闻其文书相往来,未得其审,故未敢以闻。”“於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及二世所使案三川之守至,则项梁已击杀之。”《李斯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