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一个读书打卡群,有群友分享了冯至老师的一篇文章,《乐趣与没趣》,讲述了作者关于书店的一些记忆。这篇文章是群友在小独app看到的,很遗憾因为我没怎么看过冯至的书,所以至今没找到这篇文具体的出处,有知道的朋友求告知。
(资料图片)
这篇文章的开头便是讲鲁迅说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常去书店逛一逛,“不觉逡巡而入,去看一通,到底是买几本,弄得很觉得怀里有些空虚。”这种乐趣我过去常有,尤其读大学时,在南京与广州这两座城市生活过,每周末都出去玩一玩逛一逛,每次遇到书店,都会去走一走。
印象最深的是在南京时,特意去了一次大名鼎鼎的先锋书店。那家店面其实挺不显眼,牌匾隐藏在两面墙里,墙面挂着满目的绿色,绿色中点缀着点点黄花。进门前一句话,“本店允许自由拍照”。只是当时游人如织,书店里头人挤人,付账也要排长队,我只走马观花看了看明信片,随意挑了本书就走了。书店设有休息的喝咖啡的地方,如果是人少的时候,倒不妨待上一下午。
我总记得自己逛过的书店不少,记录下来的却没有多少,翻自己的朋友圈翻了好久,才翻到一个也是大学时,回唐山一中给母校南方医做宣传,才发现唐一对面有一家书吧,兴奋不已地拍过几张照片。书吧的名字叫“月棠书吧”,可以买果茶和奶茶,靠近门口的小黑板上写着,“距离百年老店还有xx年”。
我当时买了一本沈从文的《遇见你之前,我以为我受得了寂寞》。买书的话店主会送自己手写的书签,我的书签上写的是:
“我的眼睛很大很大
装得下高山
装得下大海
装得下蓝天
装得下整个世界
我的眼睛很小很小
有时遇到心事
就连两行泪
也装不下”
再后来就是读研的时候了,我19年硕士入学,在还没有疫情的那半年,偶尔出校还会特意看看周边有没有书店。这时候再去书店就很少买书了,原因无他,电子书越来越普及,实体书并不便宜,对我来说也渐渐成了“奢侈品”,我会捧起电子书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但是如果看到我觉得很别致的小书,还是会买下来。
我记得我买过一本《想我苦哈哈的一生》,一本小巧的黄色封面的书,漫画字体,极简的线条画,看着有一种精致感。内容里倒是没觉得他的一生有多么苦,不如说是“我奇葩的一家”,将每个人的性格夸张化戏剧化,有点无厘头的一种写法,还有一些没有说透的讽刺。
还有一本《想成为神的巴士司机》,一样小巧精致的外观,封面右上方的白色云朵里伸出了手,指向了地平线上简简单单画着的黄色公交车。这是本短篇小说集,也带了点无厘头的讽刺,奇思妙想,很神奇。不想成为神的巴士司机不是好作家。
说远了。
冯至老师的描述中,北洋军阀的时代虽黑暗荒凉,书店却不少,历史悠久、藏书丰富。与书店老板熟识了,想要买什么书也方便。那个时候,他觉得书在等着他。
“既然觉得书在等着我,我为什么不去呢,纵使那里吞蚀了我袋里有限的钱币,消磨了我宝贵的光阴,我还是乐此不疲。”
可惜这种“乐此不疲”由于种种无可奈何的原因逐渐消失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虽然出版的书多了,书店反而变少了。再去书店时,书店的拥挤和种种售货员的软硬钉子,更让这种乐趣无法恢复了。
字里行间,能看出冯至老师失去了逛书店的乐趣,以至于觉得“无趣”了。我想他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定预料不到如今的实体书行业,有多么式微,甚至都快成为一种“小众“了吧。
注:本文同步发布于vx公众号:看了游人缓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