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家风徐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我家,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了无字的家训、无言的教育,从小到大,在我心里播下爱的种子,开出美丽的花。
我的母亲出身贫寒,她四岁丧母,六岁时我姥爷续娶,随着四个弟弟妹妹的出生,母亲成了家里最被忽视的一个。
初中毕业时,姥爷想让母亲辍学,但母亲回回考年级第一,校长几次来家里做工作,姥爷才放弃了这个想法。后来母亲考取了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母亲当了语文老师,每个月发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家里寄生活费,她还把她的弟弟妹妹都接到家里来读高中。
母亲工作很忙,经常要把作业带回家批改,没有精力辅导我们兄妹学习,但对她的弟弟妹妹付出的心血,可是比自己的孩子还多。后来,我的舅舅、小姨分别考上了中专、大专,开启了美丽的人生。
“百善孝为先”,中国人把“孝”视为人格之本、家庭和睦之本、国家安康之本,孝道亦是我家的“立家之本”。
姥爷年迈后,母亲把他接来养老。家里阳光充足的房间总是留给姥爷,每餐第一碗饭总是先端给姥爷,穿衣服也是想方设法给姥爷置备最合体的。姥爷生病时,母亲给姥爷洗脸洗脚、修剪指甲、刮胡子理发……姥爷小便站不住,母亲就在背后搂着。姥爷有酒瘾,不让喝酒就赌气不吃饭,母亲就连劝带哄。姥爷怕酒被抢走,晚上睡觉都搂着酒瓶子。不论母亲把酒藏到哪儿,姥爷翻箱倒柜总能找到。有一次,姥爷为了找酒把家里的烟囱撞倒了。母亲看到沾满烟灰的姥爷,一边帮他洗脸、换衣服,一边打扫一片狼藉的“战场”。在她眼里,老人就像小孩,要哄着来。即使姥爷把生活弄得一地鸡毛,母亲也会把它扎成一个好看的鸡毛掸子。
时光肆意流淌,我也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母亲爱的家风的印迹,也渗透进我每一个平淡的日子。
公公去世后,我们和婆婆一起生活。有人说,一个屋檐下,不能有两个做主的女人。我和婆婆从地域到饮食习惯,从生活到思想观念,从性格到兴趣喜好都大相径庭。
婆婆爱吃软烂的面条,我爱吃硬点儿的米饭;婆婆喜欢家里规规矩矩,而我东西随意摆放;我要扔掉旧衣服,婆婆要留着……很多习惯发生着碰撞。后来听婆婆讲,三年困难时期,她们队上有个人把糜子做的窝头扔了,被发现给予了处分……我一下子想明白了,每个人的行为里,都藏着他的过往。
摸到婆婆的脾气秉性后,我尽量顺着她来。
一次,婆婆的手表坏了,她要修修接着用。我就说:“妈,你真有福,恰好朋友送了我一块表,你戴正合适。”——其实是我自己买的,怕她说我浪费。
很多事情无关是非对错,不过是选择不同。当我们看对方“没有弱点,只有特点”时,许多与自己不同的东西就都转化为有趣的个性接受了下来。
更为关键的是,婆媳之间虽没有血缘,但我女儿的血管里流淌着娘家和婆家的血,是伟大深厚的爱,把两个互不相关家庭鲜红的血液融为一体,这让我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尊重、包容,彼此珍爱。
有一阵儿,婆婆听力下降,人也变得沉默。我给她抓中药,拉着她去针灸,后来听力回升,婆婆终于又打开了话匣子。
还有一阵儿,我不让她干家务,结果发现婆婆情绪低落。后来我想,“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孝顺就是要“笑”要“顺”,态度上要好,行为上要顺。后来婆婆负责做早餐,在餐桌上一边发布天气预报,一边叮咛我们增减衣物。晚餐时是一家“扯闲篇”的时候,婆婆是主讲师,经常蹦出些网络新词。有时候碗都刷完了,“餐桌新闻”还未完待续。随着对婆婆的日益了解,家里大事小情我都跟婆婆商量,让她感受到自己被子女需要与依靠。
现在,我们在一起生活快9年了,我们这个三代同堂之家也更加和谐、和美!
家庭是生命的延续,也是道德的传承。好家风便是好家人和好家庭。我从母亲手中接过爱的“接力棒”,我还会将爱的接力生生不息地传递下去。
□宋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