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元821年(唐长庆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唐穆宗李恒登基,吐蕃国主赞普赤祖德赞先后两次派使臣向唐皇帝表示祝贺。
(资料图片)
2、随后,吐蕃派人到长安请盟,唐穆宗表示同意。
3、同年十月,唐蕃会盟于长安西郊,双方谈判基本成功。
4、吐蕃会盟专使为礼部尚书论讷罗。
5、唐朝派丞相崔植、王播、杜元颖等17人与盟。
6、822年(长庆二年、彝泰八年)五月,唐朝和盟专使、大理寺卿刘元鼎率领使团去吐蕃,与吐蕃以钵阐布·勃阑伽允丹为首的官员在逻些东郊会盟。
7、会盟前,赤祖德赞接见并宴请刘元鼎等唐使。
8、会盟由钵阐布升坛主盟,依惯例,与盟人员都要履行歃血的仪式,钵阐布因是僧人,不歃血,只饮郁金水为誓。
9、会盟毕,吐蕃遣使随刘元鼎至长安,又派人到大夏川(今甘肃省大夏河)召集东道将领100多人宣读盟文,要求他们信守不渝。
10、823年(长庆三年、彝泰九年),唐朝和吐蕃分别在长安和逻些建碑,刻盟文及与盟人名于其上以纪其事(按,现只存唐蕃会盟碑一通,在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大昭寺前。
11、长安碑已不存)。
12、双方在盟文中重申“和同为一家”的舅甥亲谊,决心今后“社稷叶同如一”,“各守本境,互不侵扰”,“烟尘不扬”,“乡土俱安”。
13、还规定了唐蕃双方人员往来路线和供应办法等具体事项。
14、在现存唐蕃会盟碑的背面,还记述了唐蕃和盟关系的始末:对唐朝文成、金城公主先后嫁到吐蕃,唐蕃间长期和战不定的形势作了回顾;对极力主张与唐和盟的赤祖德赞作了充分的肯定。
15、此次会盟在客观上使吐蕃社会得到了暂时的安定,吐蕃的经济、文化又有了一定的发展。
16、另一方面,对唐蕃双方人民而言,会盟反映了他们想望结束战争的共同愿望,符合他们的共同利益。
17、自706年至822年的100多年间,吐蕃与唐朝共会盟8次,此次会盟是第8次,即最后一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亦称“甥舅和盟”。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